返回 11-21 读报
从古代遗址看日照先民的生存智慧
2024-11-21 10:01:00 A15版 文学

  蔺洪生

  日照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,也是东夷文化分布区域,早在距今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,到新石器时代文化已经发达,其中入选“山东百年百大考古发现”的尧王城、两城镇、东海峪、丹土、陵阳河等史前时期遗址,都证实日照先民久经东夷文化熏陶,在求得生存过程中认识自然、崇尚自然,顺应自然,从钻木取火到种植养殖、建造房屋、刻画文字符号、制造礼仪用器等,展现出卓越智慧和创造力,在农耕、渔猎、科技等领域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,至龙山文化中晚期发展到顶峰。山东大学历史文化专家认为,日照考古遗址丰富,区位条件优越,文化优势得天独厚,而东夷文化之于日照又是根源,是古老的智慧沉淀,是对自然的洞察和理解。“把日照视为中国考古圣地的一个区域,这对了解当时社会面貌、人们之间结构变化,起到非常重要的说明作用。”
  一、和谐共生的农耕智慧
  “农,天下之大本也,民所恃以生也。”(《资治通鉴·汉纪五》)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,农业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古代社会,成为直接创造财富和积累财富的极其重要的手段。日照先民作为最早经营农业的群体之一,原始农业早在新石器时代就较发达,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农业和养殖业是主要经济来源,大量出土遗存都表明农业达到较高水平,龙山文化时期的农业更是占据主导地位。这也是说,虽然进入文明社会有文字、青铜器、城邦“三大要素”,但发达的农业同样不可或缺。深蕴于日照古遗址中的因时制宜、因地制宜、因物制宜和“顺天时,量地利”等农耕文明精粹,作为先民几千年间的实践积累,至今仍闪烁着智慧之光。
  一是顺应自然,四时有序。“万物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,天地之正,四时之极,不易之道。”(《逸周书·周月解》)日照先民在仰观天文、俯察地理过程中较早发现农时节气,是最早发明我国天文历法的地区之一。“人类在没有发现星象历法之前,是通过观察太阳运动规律发明山头历法的,这种山头纪历的就是原始历法。日照先民最早纪历就是以‘日’‘月’一升一降一天确定四时变化。”(刘红军《考龙山文化时期日照自然科学之发展》)“日月所出之山凡六:大言山、合虚山、明星山、鞠陵于天山、猗天苏门山、壑明俊疾山。”(《山海经·大海东经》)“日月所入之山凡六:丰沮玉门山、龙山、‘日’‘月’山、鏖鏊钜山、常阳山、大荒山。”(《山海经·大海西经》)这就是说,“日月所出”之山均在东方,“日月所入”之山均在西方。(未完待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