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11-21 读报
给孩子讲道理的宜和忌
2024-11-21 10:01:00 A11版 看教育

  你有没有这样的困扰,越讲道理,孩子越听不进去?孩子人生经历少、理解能力弱、情绪敏感度高、好奇心强,因此给他们讲道理要讲究方式方法,四宜四忌需要注意。
  宜讲故事,忌说教
  孩子理解能力有限,直接的道理对他们来说可能过于抽象,而故事具有情节性,能把抽象的道理转化为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形象。例如,想要告诉孩子诚实的重要性,如果只是说教“诚实是美德,人要诚实”,孩子可能无法深刻理解。但如果讲《狼来了》的故事,孩子就能通过放羊娃撒谎后失去大家信任,最终羊被狼吃掉这个情节,直观地感受到不诚实的后果。通过故事,孩子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到各种道理和价值观。重复地说教往往会起到相反的效果,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、单向的信息灌输,孩子会感觉自己被命令、被控制。比如家长不停地说“你应该这样做,不应该那样做,因为这是正确的,那是错误的”,这种方式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,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,不愿意听。
  宜鼓励,忌扫兴
  很多家长喜欢用“先夸奖后批评”的方式跟孩子沟通,比如:“今天真棒,一早就把被子叠好了,但是这床头柜上还堆满了衣服没收拾呢。如果明天把这里也收拾好了,就更棒了!”这样的沟通方式比简单粗暴地指责孩子要好,但是偶尔一两次还行,久了之后,孩子一听到夸奖,就知道这只是前奏,重点在于后面的“但是”,也开始怀疑家长前面的称赞是否真诚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他们需要一种心理营养——“无条件地欣赏”,就是单纯和完全地欣赏,不带批评和挑剔,不苛求完美。这样的欣赏才是纯粹的欣赏,会带给孩子自信和底气。如果家长永远都是把表扬作为批评的前奏,那么孩子就从心底里不自信,总觉得自己不够好,不值得肯定。所以家长想指出孩子问题的时候,不要讲“但是……”,而要说“而且……”,比如说:“今天真棒,主动帮妈妈收拾了餐桌,很爱劳动!而且,妈妈相信,爱劳动的孩子,下次还会记得把垃圾放进垃圾桶,是不是?”这样子,就巧妙地把批评变成了提醒,而且表扬丝毫没有打折,还表达了对孩子的肯定和期待,孩子就很容易接受,愿意做得更好。
  宜解释,忌强迫
  孩子人生经历少,简单地给出一个道理而不加以解释,他们往往难以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。例如,告诉孩子“要尊重他人”,如果只是这样一句话,孩子可能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才是尊重他人。但如果耐心解释,“尊重他人就是在别人说话的时候认真倾听,不打断;别人的东西未经允许不能乱动等”,孩子就能更清楚地理解尊重他人的具体行为表现,从而更好地践行。对道理进行解释的过程,其实也是引导孩子思考的过程。孩子在听解释的同时,会积极调动自己的思维,尝试理解和分析。相反,强迫孩子接受道理,会让他们感到被束缚和不自由,容易激发逆反心理。另外,孩子只是被迫执行命令,大脑失去了深度探索和思考的机会,情绪上也会陷入“我什么都做不好”或“为什么我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”的沮丧和迷茫中。
  宜好奇,忌打压
 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,常常会有一些让家长不能理解的选择和行为。比如,当孩子表达“不喜欢上学,以后要当电竞选手”时,很多家长会打压说,“当电竞选手需要天赋,你有吗?”这种方式让孩子无言以对,使双方沟通戛然而止。孩子处于对自我、社会认知和规划能力发展的过程中,他们在缓慢寻找答案。此时家长的打压和质问并不能加快孩子成长速度,也无法让孩子心甘情愿回归家长期望的方向。
  建议家长带着好奇的态度跟孩子沟通,引导孩子思考,例如,可以问:“你觉得怎样才能成为电竞选手呢?需要哪些训练或者技能?”这样可以促使孩子自己去思考、探索答案,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保持好奇还能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真正关心他们的世界,从而建立起更加亲密的亲子关系。(生命时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