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11-21 读报
经济运行有望延续回升向好态势
2024-11-21 10:01:00 A10版 热点击

  11月19日,国家发改委举行11月份新闻发布会。会上,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、新闻发言人李超表示,随着存量政策持续显效、增量政策有效落实、政策组合效应不断释放,11月、12月经济运行有望延续10月份以来回升向好的态势。
  积极因素持续增多
  在发布会上,李超表示,随着各项政策特别是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地见效,10月份以来,中国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回升向好态势。从预期看,股市楼市交易更趋活跃。10月份,全国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成交总量同比增长3.9%,连续8个月下降后首次实现增长,沪深两市日均成交额达1.98万亿元(人民币,下同),环比增长近150%。这些数据表明,市场信心得到提振,经营主体预期有所改善。
  李超认为,随着存量政策持续显效、增量政策有效落实、政策组合效应不断释放,11月、12月经济运行有望延续10月份以来回升向好态势。
  展望2025年,李超强调,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支撑因素依然较多。其中,从市场空间看,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明显,还有巨大市场需求有待释放。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例,中国整体城镇化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。据测算,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,可以拉动万亿元规模的新增投资需求和2000多亿元消费需求。
  从政策支撑看,李超说,明年是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之年,一系列重大战略任务、重大改革举措、重大工程项目正在全面落地见效;同时,我们有充足的政策空间和丰富的政策储备,精准调控、逆周期调节等工具不断完善,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不断提高,宏观政策系统集成、精准发力,将有力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。
  继续加大“两新”支持力度
  针对“两新”政策落实方面的情况,李超介绍,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,也就是“两新”工作开展以来,国家发改委加强统筹协调,截至目前,已经推动各方面出台实施细则近300项,持续发挥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引导带动作用,努力以“两新”政策激发品质新生活、产业新动能、市场新活力。
  李超表示,下一步,在“两新”工作推进过程中,国家发改委还将持续加强资金全链条监管,推动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;持续优化消费市场环境,依法严查“先提价后打折”“虚假折扣”等行为;持续做好回收循环利用工作,指导新成立的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加快布局设立全国性、功能性资源回收利用平台,开展废弃电器电子非法拆解专项检查。
  谈及“两新”政策下一步安排,李超透露,一方面,国家发改委将开展加力支持“两新”政策效果评估,总结延续好的经验做法;另一方面,国家发改委将研究提出未来继续加大支持力度、扩大支持范围的政策举措,待履行相关程序后适时公开发布,持续以“两新”政策推动群众受益、企业获利、经济向好。
  支持民企参与重大项目建设
  今年以来,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方面,采取了多项措施,持续推动民营经济发展。“从统计数据和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看,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持续增多。”据李超介绍,从投资看,前10个月制造业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1.4%,比全部制造业投资增速高2.1个百分点,实体经济领域民间投资保持良好增长势头。从外贸看,前10个月以人民币计价的民营企业进出口同比增长9.3%。从市场活力看,市场消费潜能正在加速释放,比如,民营经济占比较高的网络零售增长明显加快,前10个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.3%,增速比前9个月加快0.4个百分点。
  李超表示,国家发改委将继续会同有关方面采取更多务实举措,更大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,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,积极营造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;同时,继续充分发挥多层次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作用,帮助解决发展中的问题,努力让民营企业有感有得,不断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。
  供暖季能源供需总体平衡
  目前,我国北方多数地区已经进入供暖季,针对今年保暖保供形势,李超表示,综合研判各方面情况,预计今冬明春供暖季能源供需总体平衡,资源供应能够得到有效保障。
  李超介绍,为做好供暖季能源保供,已在保障能源生产供应、提升顶峰保供能力、能源中长期合同签约履约、民生用能供应保障、恶劣天气应对准备以及安全生产等方面提前开展一系列工作。“截至目前,储备方面,全国统调电厂存煤保持在2亿吨以上、平均可用超过30天,地下储气库提前完成注气任务、实现满库入冬;生产供应方面,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31.6亿千瓦,10月份以来煤炭、天然气持续稳产增产。”李超说。
  极端天气、国际能源市场波动等风险不容忽视,能源保供工作来不得半点松懈。下一步,国家发改委还将加强统筹协调,会同有关地方、部门、企业,落实好保供各项重点任务,特别是千方百计抓好民生等关键领域的用能保障,抓好尖峰时段、极端天气等关键情况的用能保障,以“时时放心不下”的责任感,全力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人民群众温暖过冬。(北京青年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