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敏才
在岁月的长河中,我的祖上都是读书人,那份儒雅的气息仿佛如袅袅青烟,虽历经时光流转,却在我们这一代,依旧传承着家国情怀的传统,如璀璨星辰般熠熠生辉。
读书,那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,一种令人沉醉的享受。自古以来,读书人对书的热爱、珍惜与购买,便如潺潺流水,从未间断。犹记得有一年过节,街市上热闹非凡,处处洋溢着喜庆氛围。热爱读书的父亲,在那繁华的街头,偶然瞧见报刊亭中摆放着自己心仪的《读者》《青年博览》以及《花城》等杂志和文学期刊。那一刻,父亲毫不犹豫地从口袋中掏出仅有的三十元钱,满心欢喜地将这些书籍收入囊中。以至于到了中午,我们一家三口走在街头,竟窘迫得连一顿饭钱都拿不出。我饿得饥肠辘辘,心中忍不住抱怨母亲为何不阻止父亲的这一鲁莽行为。母亲听后,微微扬起嘴角,露出一抹温柔的笑容,轻语道:“你爸呀,天生就是爱书的命;他认准的事情,九头牛都别想拉他回头。”
父亲热衷于买书,却极少借书,尤其是对那些不珍惜书籍之人。我清晰地记得,在我八岁那年,邻居厚着脸皮来到我家,提出要借一本线装本《康熙字典》。然而,半个月过去了,迟迟不见归还。父亲无奈之下,只好上门催要。结果,那邻居竟然大言不惭着说:“一本破书有啥值得惦记的,我已经让孩子们拿去玩四角宝了!”
“你,朽木不可雕也!”这是我从小到大第一次见父亲出于无奈,粗口骂人的方式。我深知,这背后肯定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。事后,我才得知这本《康熙字典》是我外祖父花高价从朋友那里买来的,却万万没想到,在我家竟然被无知的邻居如此给糟蹋了。
父亲生前曾对我们说:“书,是有价值的东西,它是读书人的劳动工具,就如同农民去地里劳动需要工具一样,这些工具肯定要花钱的。”父亲这些浅显的话语,看似简单但却折射出一个爱书人对文化的传承和对书籍的敬畏。比如,物质匮乏的年代,有些庄户人家断炊时,向别人家借米,事后肯定要归还人家。而如果借书不还或者故意毁坏,那便是小人之举。
米,是填饱肚子、维持生命的源泉;书,不仅仅能陶冶情操,更是心灵的滋养、智慧的宝库。借书不还,实乃不道德之行。在这纷繁的世界里,我们应当珍惜书籍,尊重知识,如同珍惜生命中的那份美好。
借米和借书
2024-11-18 09:18:09 A15版 文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