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11-24 读报
棉袄在手,过冬不愁
2023-11-24 10:49:31 A10版 旧闻新读

  小雪节气已至,天儿也越来越冷,压箱底儿的厚衣裳都得翻出来了。
  在穿衣这个层面上,今人比古人似乎高级不了多少。除了黑科技保暖衣,现代人有的冬装,譬如棉袄、皮衣,古人都有。

百姓安居,一襦五袴

  汉服里有一种名叫襦衣的短外衣,是棉袄的雏形。
  古代的袍子起初是不可以外穿的,得在外面加一层罩衣——“上衣下裳”,方才体面。
  襦衣形似短袄,长不过膝。单层襦衣叫单襦。有里子的厚襦衣叫复襦。复襦填充绵絮,穿着温暖柔软,又称“温襦”。
  在汉代,温襦是高档服装,有钱人才穿得起,穷人只能光屁股穿袍子。
  《后汉书》里有个“一襦五袴”的典故,说的是东汉大臣廉范的感人故事。
  廉范为人仗义,有侠士风范,有恩必报。他曾跟着太学博士薛汉学习。陇西太守邓融听说廉范是个人才,重金聘请他到府中任职。不久,邓融被人告发,遭到朝廷审查,廉范火速辞职。
  邓融以为廉范是个自私小人,心生怨恨,却不知廉范离开他是为了设法救他,报答他的知遇之恩。
  史载,廉范预测到邓融将被押往洛阳,于是提前赶到洛阳,更名改姓,当了狱卒。不久,邓融果然被关进了洛阳的监狱,廉范侍奉左右,处处照顾。邓融病死后,廉范亲自赶车将其灵柩送至老家安葬,仁至义尽。
  后来,廉范得到朝廷重用,出任蜀郡太守,把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。在他的领导下,百姓生活安稳富足,高兴地为他唱颂歌:“廉叔度,来何暮?不禁火,民安作,平生无襦今五袴。”
  感谢廉大人,过去俺连件襦衣都没有,如今光是裤子都有五条啦!
  后世以“一襦五袴”“襦袴欢声”形容地方官吏治理有方,让百姓安居乐业,得到百姓称颂,很形象。

棉袄在手,天寒无忧

  “袄”这个字眼是唐代才正式出现的。
  唐代诗人白居易穿上新袄后很高兴,写诗纪念:“水波文袄造新成,绫软绵匀温复轻。”
  袄的夹层填上绵絮,叫绵袄;填上棉花,便叫棉袄。棉花早期在新疆、云南、海南等地种植,宋元时期才传到中原。也就是说,宋元往后,棉袍、棉袄才在中原流行,此前,中原人穿的大都是丝麻材质的冬装。
  除了短款棉袄,古代还有长款冬装茧和袍:絮新丝绵的叫茧,絮乱麻、旧丝绵、旧棉花的叫袍。
  平民的袍子通常是麻布或棉布面儿的,古称“布衣”。
  《后汉书》记载,东汉人梁鸿曾在太学进修,学识出众,气节高尚。他娶媳妇不看外表,而重内在。他的妻子孟光“肥丑而黑”,但有见识有心胸知礼仪,是他的知己。孟光梳着椎髻、穿着布衣操持家务,每次端上饭食都“举案齐眉”,传为佳话。后世遂以“椎髻布衣”形容妇女服饰朴素。

金貂换酒,快活就好

  皮袄、皮大衣也是古人的常备冬装。捕猎狐、虎、豹、熊、犬、羊、鹿、貂、狼、兔等动物,用它们的毛皮做裘衣,古人很在行。
  裘皮分高低档次。平民百姓穿鹿裘、羊裘、狗裘、兔裘。羊裘穿久了硬得像块毡,又称“毡裘”。
  狐裘、貂裘、貉裘、豹裘轻薄保暖,乃王公贵族御寒所选。
  用狐狸腋下的纯白毛皮做成的狐白裘,是顶级奢侈品。《史记》记载,“战国四公子”之一孟尝君养了许多门客,其中不乏“鸡鸣狗盗”之徒。孟尝君曾被秦国囚禁,他的手下找秦昭王的宠姬帮忙说情,那女人索要狐白裘当酬劳,然而孟尝君此前已将狐白裘献给了秦王。
  孟尝君的门客施展“狗盗”绝技,“乃夜为狗”,从秦宫偷出狐白裘,献给了秦王宠姬。宠姬猛吹枕头风,哄着秦王释放了孟尝君。
  裘皮大衣如此贵重,可有人偏不把裘皮大衣当回事儿。
  《晋书》记载,西晋洛阳有个公子哥儿名叫阮孚,喝酒没节制。西晋末年,中原大乱,晋室东渡。阮孚避乱南下,情系故土,心灰意冷,蓬头垢面,什么都不在乎,拿金饰貂皮大衣换酒喝。
  唐代“诗仙”李白也曾效仿前人金貂换酒,“五花马,千金裘,呼儿将出换美酒”,吆喝着小二把价值千金的裘皮大衣拿去换酒,真够豪爽的,对朋友的真心可见一斑。
  好衣裳固然人人爱,然而世上总有比锦衣玉食更可贵的东西。心冷了,穿得再暖和也没用。心暖了,没有千金裘也不觉着冷。(洛阳晚报)